藝術家
王沂東,1955年 五月十一日出生於山東蓬萊縣,1968年 入山東臨沂第一中學,1970年 在山東沂源柴油機廠當車工,參加工廠演出隊的演出,繪製廠內的宣傳畫、演出隊的 舞臺背景,1972年 十二月考入山東藝術學校美術科,開始系統學習繪畫。在山東運城縣李集公社參加勞動鍛煉一年,1978年 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學習期間曾先後赴山東大漁島、河北承德、新疆伊犁、吉林延邊、山東蒙陰、費縣、沂水、沂源、沂南等地寫生采風。曾參加過“法國第十屆世界藝術節”,日本“第六屆亞洲美展”,並在全國第六屆美術作品展覽其參展作品《農家母女》獲優秀獎(北京市美術家協會收藏)。 1982年於中央美術學院畢業並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院教授。987年在紐約哈夫納畫廊舉辦個展。作品《古老的山村》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4年10月起任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曾在美國、香港、澳門、德國等國家舉辦個展,其作品多次在全國性美展中獲獎。 王沂東是中國當代油畫新古典風的代表之一。從1984年《歷史係大學生》開始的肖像畫係列展示了較為純正的古典風格,同時作品具有一種共同的基本目標:尋找民族的特色。人物背景中的飛天、仕女營造了中國式的情境;在那些背景單純的作品中,本民族的寫實技巧和風格的協調往往使觀眾忽略了王沂東藝術中的另一個事實:對19世紀寫實畫風的超越。畫家開始崇仰更早期的大師。《縫》、《劉二叔》、《鐵蛋》造型與用光得益于拉斐爾、倫勃朗的藝術,這種返祖式的借鑒令畫面具有一種超越技巧的精神性存在。王沂東憑借古典油畫的精湛技法向鄉土題材的回歸,初步的嘗試是小心翼翼的,在這個階段中,王沂東在人物形象的選擇上偏愛古怪的長相。雪景仍使人物保持某種肖像化,但形象依據真實空間的達成變得豐富而有活力。畫面中王沂東“更多地靠具體的形的對比來說話”,對造型的偏重,導致畫家更強調色彩的整體布局處理;同時王沂東試圖在一個很寫實的畫面裏發現種很抽象的感覺,這種抽象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簡單抽象,也不是純粹為了刺激人的感官,而是為了服務于整體畫面所要傳達的某種感情或情緒。于是作品中,單純的黑、白色彩與中性的褐色調構成了藝術上的純凈,也給作品蒙上一層苦澀的情緒。 王沂東被西方評論界譽為中國“當代寫實主義油畫大師”,其風格特徵可以歸納為立足於學院立場,秉承古典主義品格,以高度寫實的技巧,表現他所生長的沂蒙山區的典型人物和場景,在一些語彙上注意吸收傳統民間藝術與文人畫的表現手法,作品帶有明顯的唯美和浪漫色彩。這幅《待嫁的女孩》完美地展現了以上風格。 大約從1994年開始,王沂東找到了一個新的母題—農村婚慶場景,並進行了反復開掘和試驗,《待嫁的女孩》正是其中的經典之作。畫中年輕的新娘坐在鋪著被面的椅子上,面向畫外,年長的婦女站在她身後,細心地為她梳頭打扮。女孩的眼睛看向前方,似乎正對著鏡頭,而鏡頭後是畫家的觀察與觀者的揣度。這讓畫裡畫外平添了一絲情感的交流。她的眼神是如此豐富,卻又難以詮釋。微微上翹的嘴角,給面容增添了似笑非笑的表情。置於腿上的雙手,手指相互拿捏,顯出了些許緊張和局促。是一點羞澀,一點遊疑,一點期待,待嫁女孩面臨生活重大改變時共有的那種無措,被刻畫得十分微妙感人。 畫面強烈的舞臺式的追光,讓畫面的明暗對比十分突出,使女孩與次要人物及背景呈現出戲劇化的關係。這讓人不禁想到了畫家偏愛的善於描繪室內光的大師拉圖爾。明亮的光照也使女孩的紅襖紅褲分外醒目。這團紅紅得響亮,紅得多情,是畫家標誌性的飽含豐富象徵意味的“中國紅”。大面積紅與黑的對比,極富裝飾感和民俗趣味,孔雀牡丹圖案的大紅單子則增強了鄉土氣息,但在畫家的調控下,又絕不顯得“土”與“俗”,而是充滿了古典的靜穆和單純。王沂東在處理色彩的大關係上帶有某種構成意趣,能夠“在很寫實的畫面裡發現一種很抽象的感覺”,非常奇妙,也是在其他寫實畫家的作品裡很少見到的一種風格。而在耳環、手鐲的微細閃光之外,其它大量細節都被畫家忽略或置於暗部,這讓整個畫面達到了“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盡可能豐富的感情”的境地。應該說,畫家最見功力的地方在度的把握,色彩的純度、亮度、對比度等等方面,都恰到好處,這讓強烈的光色沒有形成矛盾或刺激性的視覺效果,反而在一個更富於張力的層面上取得了和諧,從而給畫幅增加了百看不厭的形式語彙。 |